温哥华是个宽容的城市。华人散布各地,但以列治文、温东和本拿比比较集中,温东和本拿比去的比较少,列治文因为华人超市和小孩课外学习的关系,几乎每周都要过去几次。在那里,你几乎可以不用讲英语,白话、普通话只要会讲一种就可以横行列治文,银行、商场、食肆,放眼过去都是讲中国话的,据说西人在那里也有压力,觉得自己倒像是个外国人。唯一不喜欢列治文的是那里的人开车经常鸣笛,刺耳的笛声搞得你心烦意乱,华人乱鸣笛,西人也一样。 延3号路往南,尽头就是渔人码头,周六过去可以买到新鲜的各种海鱼海虾,拿回家用自来水冲冲就可以生吃。渔人码头的咖啡吧林立,停好车,买了东西,买杯咖啡坐那里晒太阳,和风吹面,阳光暖人,海在一边,雪山在另外一边。如画。有一次居然还在渔人码头碰到了同学,在深圳如果不约几乎几十年也难以意外撞到,没想到万里之外的一个小码头还能碰到故人。如梦。
可能温哥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在一小时车程内,既可上山滑雪也可以下海游泳的地方。当然,这个只是个说法,雪季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4、5月份,那时海水很冷,如果不是冬泳爱好者,还是去滑雪比较好。温哥华是滑雪的天堂,山上气温经常在0度左右,有时候有零上十几度,一条薄薄的雪裤已经足够。国内去东北滑雪,气温经常零下二、三十度,要穿成狗熊才可以抵御。这是温哥华的优势。温哥华有三个滑雪场,最大的是西温的Cypress,几个山头,几十条雪道,因为10年冬奥的关系,刚刚完毕了改建,巨大的咖啡厅,离雪场比以前更近了。 Cypress雪道比较长,黑道有些不是那么难,以我的水平,也算是滑过了黑道,但仅限于在Cypress。其次是Grouse Mountain,在北温,冬天的夜晚整个温哥华都可以看见CUT雪道耀眼的灯光,也是温哥华的一景。Grouse Mountain雪道比较少,但是黑道很难,始终没敢去尝试,只是在蓝道上滑。放松心情,体会速度,漫长的冬季如果你有滑雪的爱好,其实并不那么难过。最小的一个雪场叫Mount Seymour,离本拿比很近,据说只有几条雪道,而且没什么难度,一直也打不起精神去。我一个朋友若干年前就在那里“折戟沉沙”。刚刚到温哥华,他就去了Mount Seymour,也没跟教练或者高手学一下就下场了,结果控制不了速度,给自己的体重把身体抛出了雪道,撞上了树木,断了手臂,至此再也不去滑雪了。每样东西都有它的规律,尝试之前一定要跟教练,至少是熟手学学,否则结局悲惨。 10年的冬奥主场在离温哥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Whistler,那里才是真正的滑雪圣地。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刚刚到温哥华那次,和几个朋友一起开车去,彼时还不会滑雪,只是坐缆车上去看看了别人滑。很多老美从华盛顿州开几个小时的车去Whistler滑雪,而且经常有看到五、六十岁、六、七十岁的西人老头在滑雪,看起来滑雪和打高球一样,沾上了,就是一辈子的事。 由此我常常问自己,是人性本恶还是高球本恶。但是满眼望去的翠绿、阳光、一支支精气神十足的球杆、雪白的小球,我不觉得高球有什么恶的,由此,或许人性真的是恶的,我猜想。很多人打球不肯请教练,以为自己是天才,买套杆子就往练习场或者球场跑,大声嚷嚷给全世界的人知道:我在打高尔夫!作为业余爱好者,我发现有两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,一个是下杆快,就是手比腰快,另外一个问题是上杆时其实重心并没有真正的转到身体右侧,还是压在左侧。 这两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是打高球最基本的两件事,能解决好,一般打九十杆左右是没什么困难的。业余球手,尤其是30岁左右才开始碰高球的,很难打到7字头,除非你是天才。但是稳定在80到90杆还是可能性比较大的。目前国内普遍的业余爱好者的水平在100杆左右,需要破百的我估计应该有一半的人。当然,应该也有四分之一的人是经常打80来杆的。在温哥华,雪季很难去打球,即便去打,也不享受,那就去滑雪,不能滑雪的时候,就是打球的黄金季节了。 |